2016-07-05

MIT啤酒 國際揚名 家裡難過


14年前台灣結束菸酒公賣制,開放民營酒廠釀酒,一群興致勃勃的Homebrew(在家自釀)玩家靠自學研讀摸索,把歐美精釀啤酒文化帶進台灣,漸累積出「MIT Style」精釀啤酒,近年頻在美國WBC、澳洲AIBA、日本IBC或ABC等啤酒國際競賽中大放異彩,叫好也叫座。

啤酒頭釀造透過巧妙創意,將華人世界24節氣概念與傳統精釀啤酒相互對話,共推出「夏至」、「立秋」、「立冬」、「大暑」、「小寒」、「雨水」、「清明」9款,每隻背後都有完整概念與故事,按時間軸接續推出,呈現一種時間的流動狀態。

「立夏」去年在日本IBC國際啤酒大賽死亡之組成功脫穎,獲得銀牌,英氏淺愛爾搭配東方美人茶的「立秋」獲得實驗組銅牌,傳統IPA加入彰化花壇茉莉花的「大暑」今年榮獲澳洲AIBA國際啤酒大賽肯定,年初加入屏東可可豆的新作「小寒」,4月剛拿下日本ABC亞洲啤酒大風味組冠軍。

另像是金色三麥的蜂蜜啤酒使用在地養蜂人家生產的龍眼蜜釀造,二度榮獲世界規模最大精釀啤酒競賽美國WBC世界啤酒賽獎項肯定。金色三脈執行長葉冠廷表示,從2009年起,金色三麥蜂蜜啤酒共奪下東京國際啤酒大賽金賞、日本亞洲啤酒大賽、英國國際啤酒大賽、澳洲國際啤酒大賽4座國際獎項,堪稱比賽常勝軍。今夏首次嘗試加入墾丁港口茶,推出季節啤酒「港口男兒」。

無論精釀啤酒或威士忌產業,MIT品牌近年在國際賽事上都有不錯表現,但限制釀酒廠需設立在工業區或非都市土地丁種建築物用地的規定,卻可能困住台灣酒業發展力。「在小樽,我看見一座沒落的海港城市,帶著古老優雅沒被拆掉的倉庫,重新轉型,將旅遊、酒廠、餐廳、學校及新產業結合,帶著當地人文,走出新世界。」酒類專家林一峰有感而發地說,當全世界都把精釀啤酒當作精緻產業在發展,台灣卻限制啤酒廠要蓋在工業區裡。

以日本三得利旗下白州系列威士忌為例,酒廠設於國家森林公園內,使用百大名泉製酒,更遑論蘇格蘭108家釀酒廠,齊力帶動地方經濟與觀光效益。業者認為,法規限制導致台灣少有觀光酒廠,無法發揮周邊觀光吸金潛力不說,光是工業區的昂貴租金,就可能成為壓垮小酒廠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沒有留言: